話說咸酸飯
家常美食娓娓道,個中滋味細細品。、
第一次到仙居探親,讓我吃過后念念不忘的不是翻碗肉,也不是雞子茶或澆頭面,而是一碗很不起眼的咸酸飯,那是我記憶里最有媽媽味道的食物。
老房子,土鍋灶,農(nóng)家菜。百味“咸”為先、“酸”次之,咸酸飯,其實是咸酸適宜的一種最普通的農(nóng)家菜飯,原是勤勞貧窮的農(nóng)家長期以來與缺糧周旋、同饑餓抗爭而用心燒就的家常便飯。現(xiàn)如今,這道色香味俱全、價廉物美的平民美食,已從山野人家進入了高檔飯店,也成為仙居“煮婦”們的心頭好。
咸酸飯,沒有什么講究,有什么燒什么,譬如,薺菜咸酸飯、青菜咸酸飯、萵筍葉咸酸飯、菜蕻咸酸飯、豇豆咸酸飯……什么菜新鮮,就做什么樣的咸酸飯,自家人吃,或招待客人,既不為難又不太寒磣,還很樂胃。
咸酸飯是大米與時令蔬菜結(jié)合的最貼心也最為自由的一場旅程,就地取材,燒法簡單,營養(yǎng)豐富,掌握其烹調(diào)的訣竅只有三個字:煮、炒、悶。主料是大米,搭檔是咸肉或鮮肉(也有人喜愛排骨),如若沒有肉用豬油拌拌也行;根據(jù)季節(jié)的不同,所配的蔬菜則不同,如,春夏季的洋芋(馬鈴薯),豇豆或四季豆、包菜、卷心菜、苦麻等;秋冬季的毛芋、番薯、蘿卜、青菜、芥菜、萵筍葉等,還可以根據(jù)個人喜好加入胡蘿卜等,都是農(nóng)家地里隨時采摘或家中貯藏的。雖說熟能生巧,但是,一樣的食材,燒出的味道卻不一樣,這就靠主婦的巧手匠心了。
筆者特介紹一款最中意的也是媽媽最拿手的咸酸飯:先洗凈大鐵鍋,把米淘凈倒入鍋內(nèi),放入適量的清水(把米浸沒并高出二三公分),蓋上鍋蓋,“鍋孔”(灶膛)里的柴禾要燃大火;咸肉、毛芋洗凈后切成丁或小塊,蘿卜刨成絲,芥菜切小段備用;大約十來分鐘,水就燒開了,大米也燒成半熟的狀態(tài),趕緊用撈籬撈起倒進笊籬中控干水份(米飯千萬不能燒熟,過了就軟趴趴粘乎乎,口感不好),剩下的就是呈奶白色的米湯了,另用大湯碗盛起;接著,鍋中倒入少量素油,待油溫熱后將咸肉倒入翻炒,可倒入少量的黃酒和醬油提味,不停翻炒直至肉香溢出;然后,依次把毛芋、蘿卜倒入翻炒,加入適量的鹽翻炒三五分鐘即可;最后,把瀝干水份的米飯緩緩倒入,注意要把菜都掩埋在下面,蓋上鍋蓋進入“悶”的過程,這時,“鍋孔”尤其要注意火候,中火就夠了;再燃燒十分鐘左右,耳聽鍋蓋下“噼劈啪卜”的輕微聲傳出,同時,聞到一股淡淡的焦香味,就要立即把明火撤除,“鍋孔”只余少許炭火,繼續(xù)“悶”十來分鐘左右,飯菜這才真正“醒”了。
掀鍋蓋,把抽空用另一口小鍋炒熟備用的芥菜倒入,用飯勺打松拌和,香噴噴、熱騰騰的仙居地道美食——咸酸飯就可以出鍋啦(喜歡食辣的朋友,可事先準備一瓶辣醬或泡好一碗辣椒粉),五彩繽紛,咸酸綿軟,香醇可口。當然,咸酸飯最好吃的莫過于鍋底的那一層鍋巴,特有嚼勁。
捧起碗,食指大動,趁熱吃下肚,米飯的瓷實、毛芋的酥軟、蔬菜的清香,那真叫鮮香美!
嘗一口菜飯,喝一口米湯,才下肚子又添嘴里,別提多帶勁了。如果樂意,還可以手捧一碗咸酸飯,到左鄰右舍串串門,一邊吃一邊聊天,悠閑快活的很。
燒了咸酸飯,我每次都能吃到肚兒圓圓走不動了才肯停住筷子,沒辦法,實在是唇齒留香啊……楊國棟
用戶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