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涼風動,養(yǎng)生攻略知多少?
寒露,九月節(jié)。露氣寒冷,將凝結也。——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
寒露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17個節(jié)氣,這一時節(jié),不僅雨水銳減,氣溫也迅速走低,早晚時分樹葉上的露水日漸增多,且露水清寒,有凝結之勢,故稱寒露。
寒露起居
一方面,寒露天轉寒,不可貪風涼。睡覺時務必關窗,秋天的風邪最傷人(如果嫌空氣不清新的可以睡前通風,睡時關窗),四肢莫伸被外。腳部保暖尤為重要,勿赤腳,以防寒從足生。俗話說: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腳不露”。另一方面,適度的秋凍可增強身體的抗寒能力,沒必要急著添厚衣,尤其不宜過早地穿冬天的厚衣褲。但是,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、潰瘍病患者、慢性肺病患者,秋凍是萬萬不能的。
飲食溫潤補脾胃
寒露時節(jié),天氣干燥,易出現(xiàn)口干咽燥、皮膚干澀、大便干結等,根據(jù)中醫(yī)“燥則潤之”“寒則熱之”的原則,飲食上主張以溫潤的食物為主。寒露推薦飲食:可選擇有滋補脾胃、潤肺養(yǎng)陰功效的新鮮蔬菜和應季水果,如梨、葡萄、香蕉等水果,胡蘿卜、山藥、冬瓜、藕、銀耳等蔬菜,以及豆類、菌類、海帶、紫菜等。注意:脾胃虛弱的人,如果大量進食生冷蔬果,有可能損傷脾胃,引發(fā)腹瀉、痢疾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,建議喝一些養(yǎng)胃健脾的食療粥,如甘蔗粥、玉竹粥、沙參粥、生地粥等。
“秋凍”也要看體質
1、注意足部保暖
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腳不露”,此時穿衣要注重保暖,尤其注意不要露腳。兩腳離心臟最遠,血液供應較少,且腳部的脂肪層較薄,特別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。足部受涼,機體抵抗力下降,病邪容易乘虛而入,輕則傷風感冒,重則可誘發(fā)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等呼吸系統(tǒng)疾病。睡前可以用熱水泡腳,既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又能擴張血管,加快血流,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,同時又能改善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(yǎng),緩解或消除疲勞。
2、“秋凍”不適合所有人
“春捂秋凍,不生雜病”,適當“秋凍”雖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,但并不適合所有人。此時節(jié)也不宜“秋凍”,應注意防寒保暖。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,尤其要注意頭面部保暖,以防病情加重。注意:患有鼻炎、心腦血管疾病、呼吸道疾病,體虛者、老人、兒童等都不適合“秋凍”。
宣泄積郁調(diào)情志
寒露時節(jié),萬物凋謝,容易使人產(chǎn)生苦悶、悲傷之情。保持良好的心態(tài),積極宣泄心中積郁,培養(yǎng)樂觀與豁達的心態(tài),是養(yǎng)生不可缺少的內(nèi)容之一。適當參加一些娛樂活動,也有益于調(diào)暢情志。此外,寒露過后,晝短夜長,自然界陽氣開始收斂、沉降。古人指出,“秋三月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”。此時要注意調(diào)整睡眠時間,早睡早起!
【寒露藥膳推薦】
?板栗山藥粥
材料:栗子肉30克,淮山藥20克,茯苓20克,大棗5枚,小米 100克。(1人份)
做法:將料同時放入砂鍋內(nèi),加清水適量,煮為稠粥,建議少量加鹽調(diào)味。
功效:栗子肉、淮山藥、茯苓補中健脾、大棗健脾,小米補中養(yǎng)胃。幾味同用,具有益氣、健脾、補腎、養(yǎng)陰的作用。
適合人群:脾胃虛弱、畏食冷物、少食腹瀉或小兒疳積、消化不良等人群。
?芝麻甜杏茶
【原料】:黑芝麻30克,甜杏仁50克,麥芽糖或蜂蜜適量
【寒露穴位養(yǎng)生】
秋季燥氣漸盛,首先侵襲肺及肺所主之地(皮毛、鼻竅等),堅持艾灸起到宣肺理氣、化痰定喘、疏散外邪之效。肺俞是肺臟之背俞穴,為肺臟經(jīng)氣輸注于背部的地方,常灸肺俞,能補肺衛(wèi)之氣,祛散風寒外邪,達到防治外感疾病的目的。
關元穴是人體脾經(jīng)、腎經(jīng)、肝經(jīng)在任脈的交會點,持續(xù)溫灸可使腹內(nèi)寒氣消散,小腸吸收功能增加,既補氣又補血。臍通百脈,可調(diào)陰陽,艾灸神闕可補氣血,溫脾腎,培補元氣。
足三里是胃經(jīng)上的養(yǎng)生要穴,艾灸之可調(diào)中和胃,理氣健脾,溫中散寒、健脾補胃,有“長灸足三里活過九十九”之說。中府為肺經(jīng)首穴,灸之可治療咳嗽、氣喘、肺脹滿、胸痛、肩背痛等疾病。
用戶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